文 /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苏慧颖
图、视频 /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全胜
11 月 17 日,广州海事博物馆发出 " 接官亭遗址活化展示使用计划比赛 " 运动征集令,并约请媒体深入位于广州黄埔区南海神庙的遗址现场探究。据悉,接官亭明代遗址的活化使用工程最快将于 2023 年启动,届时观众将能更直观地相识到遗址蕴藏的汗青内在。




16 年前考古揭开遗址面纱
接官亭位于南海神庙西南面,属于明代船埠及门路遗址的构成部门。该明代船埠及门路遗址由埠头、接官亭、平桥和官道构成,长约 80 米,宽约 4 米,出土了明清时期陶器、瓷器及修建构件、生存用品,包罗罐、盆、水注、雕像及石砚等器物。
2006 年 -2007 年,该遗址举行考古发掘。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全洪到场了该遗址的考古发掘。
" 如今人们在现场能看到的埠头、接官亭底子、官道,是经回填土壤举高地面后复原的,其原址在现在地面下方约 2 米深的位置。" 全洪先容,接官亭是在门路的南端与埠头之间的方形亭子,可供官员离船登岸后在此休整。
考古发掘时,亭子的底子部门仍在,但顶部无存,亭柱坍毁。接官亭平面近方形,亭间地面为土面,夯打平整,附近用长条形红砂岩石围砌成一个方框以为台基,台基高 20 厘米左右。
据雍正三年(1725)《南海神祭仪》对该船埠及门路的利用举行推测,文中写了载有天子诏书的 " 船至波罗庙,番禺县行一跪三叩首礼,恭请登岸。陪祭官具吉服,鼓乐仪仗送至庙内,行一跪三叩首礼。" 由此可知,船埠似与清时一样为举行登岸仪式之地,各相干官员着官服、鼓乐仪仗一起护送进南海神庙。


探索遗址活化使用新路径
广州海事博物馆馆长、研究馆员王芳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,明代船埠及门路遗址有许多汗青内在值得深入研究和流传。我们不停在思索探索遗址活化使用的新路径,在掩护遗址的底子上,怎样能构建一个为今世人所采取的活化展示的样态。
" 活化掩护文化资源,每个人都有责任,都可到场进来。" 王芳说,构造本次计划比赛,就是盼望更多公众来到现场到场观察,用更今世大概艺术化等情势出现公众心目中的接官亭,从而到达让遗址有用链接公众的结果。
本次活化使用的是接官亭遗址部门。计划比赛征集,要求在原址掩护的条件下,通过当代展示技能方法出现接官亭遗址的修建及汗青;还要契合周边修建如南海神庙、广州海事博物馆等修建外貌特性,保持与原址周边风貌同等。活化使用方案不限,可广泛包罗但不限于展示雕塑、文化长廊等,也可包罗研学运动、教诲项目等。本次征集运动的一等奖得到者,可得到 2.6 万元的奖金。
本次接官亭遗址活化使用工程,将在广泛征集方案后约请专家举行论证,最快将于 2023 年启动。